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自然科學」標籤的文章

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

書中何止 黄金 屋 腦神經科學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門學問亦漸被重視,某程度是她試圖將靈魂的神聖地位拉落凡間。 究竟靈魂是否存在?或純粹只是神經的化學反應?坊間有不少關於這門學説的書籍,而這一本,個人覺得較易讀。 《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誰在幫我們選擇、決策?誰操縱我們愛戀、生氣,甚至抓狂?》 作者: 大衛.伊葛門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書榜   Amazon網路書店2011年度最佳好書   《波士頓環球報》、《休士頓紀事報》2011年度最佳圖書   我腦袋裡面有個人,那個人卻不是我!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我們真以為自己深謀遠慮、主導一切嗎?   其實我們的意識認知,完全無法刺探大腦龐大複雜的作業系統。   我們為自己做出決策沾沾自喜,   以為擁有獨一無二的愛戀、慾望、恐懼和志向,   其實,都只不過是大腦隱姓埋名,背地裡暗自導演的精采戲碼。   本書內容涵括腦傷、敵機觀測、約會、美女、感情出軌、共感、刑法、人工智慧和視錯覺,是一部深層探測大腦和腦中矛盾的扣人心弦著述,更進一步觸及今日腦神經科學與法律見解相互衝擊的諸多重要議題。   在這本精采絕倫、發人深省的新書當中,著名神經科學家伊葛門深入腦子探究潛意識,闡明諸多令人稱奇的謎團:   為什麼在你還沒有意識察覺前方有危險,你的腳就已經先朝煞車踏板移了一半?   我們真的有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嗎?   尤利西斯和信貸緊縮有什麼共通之處?   愛迪生為什麼在一九一六年電死一頭大象?   可愛與性感真的有公式嗎?不貞竟然是一種遺傳天性?   為什麼保守祕密那麼困難?還有,我們怎麼可能對自己生氣──到底是誰對誰發怒?   為什麼我們在某些日子會覺得特別焦躁、詼諧、健談、沉穩、精力充沛或思考比較縝密?   為什麼智商很高且曾是模範童軍的銀行出納員,突然決定登上德州大學塔樓開槍狙擊四十八人?   為什麼患者服用帕金森氏症藥物後變成強迫性賭徒?真的有可能在夢遊中殺人嗎?   讀完本書,你會發現驚人的事實:   我們的盼望、夢想、抱負、害怕、發笑的本能、偉大觀念、對物質的迷戀、幽默感和慾望,全都出自我們的大腦。   我們何其有幸,得以探究這個令人費解的大自然傑作,這是迄今我們在宇宙間...

尋蟲記 2 -- 蟲中取樂

書中何止 黄金 屋 2011年李博士出版了尋蟲記後,於2015年再接再厲,以尋蟲記2再與讀者見面。 《尋蟲記 2 -- 蟲中取樂》 內容簡介 繼前一本《尋蟲記》,前香港漁農處長李熙瑜博士再次執筆為香港人撰寫屬於本土的昆蟲記。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城市急速變化,有些昆蟲也隨之而消失、煙滅,令人慨歎。然而大自然的生命力總叫人驚訝萬分,蟲蟲們在石屎森林中也找到了各自的生存之道、棲身之所。此書就透過李博士的親身經歷,回顧了香港今昔的蟲蟲生態,也道出新時代的蟲蟲如何求生應變,觀察者仍可在時代的洪流中得到寶貴的啟發和感動。作者甚至藉此與孫兒互動,建立美滿的親子關係。如主題「蟲中取樂」所言,雖然時代變遷令人慨歎,但只要用心感受和觀察,仍能得到安慰和歡樂。 本書透過極富趣味的筆觸及數百張高質素的照片,介紹多種香港趣致的昆蟲,包括因社會發展漸已不復見的浮塵子;外形如白色孔雀的廣翅蠟蟬若蟲;喜歡跟人玩捉迷藏的白腰天蛾;懂得耍太極拳的小若螳等,是一本了解本地昆蟲生態的活生生教材。 全書佈局由慨歎蟲蟲生態今非昔比(第一章:城市蟲蟲的滄桑)到看見日常生活中戶內戶外的小生物(第二章:戶內戶外小黟伴),推進至欣賞大自然的昆蟲生態(第三章:蟲蟲小故事)及繁殖(第四章:繁衍下代),最後更從昆蟲的不同形態中看出與人相似的之處,與昆蟲同樂(第五章:蟲蟲特“功”隊)。這是書的佈局也是作者心態的演變,同樣地希望讀者閱後會有同樣的體會。 作者簡介: 李熙瑜,香港著名生物學家,前漁農處處長。一生與生物結下不解緣,大學時修讀生物,畢業後於中文大學任生物系助教,後來更加入市政事務署轄下防治蟲鼠組,天天與蛇蟲鼠蟻為伍,卻不亦樂乎。 一輩子尋蟲、看蟲、研究蟲,現雖已退休多年,對生物仍熱情不減,並將其興趣延續至後代,與兩名孫兒齊齊以“尋蟲”為樂。 李博士亦曾任郊野公園管理局局長,現時為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董事,著作有《香港農作昆蟲名錄》、《尋蟲記—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 編輯推介 發掘小昆蟲有趣和可愛的一面 前漁農處處長帶你 「蟲中取樂」 對都市人而言,昆蟲是不起眼的小生物,甚至會令人起雞皮疙瘩。香港前漁農處處長李熙瑜博士卻以尋蟲為樂,繼2011年出版關於昆蟲的著作後,繼續發掘城市森林中的小生物,輯錄成新書《尋蟲記2──蟲中取樂》。 浮塵子令街燈仿如...

尋蟲記──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

書中何止 黄金 屋 看見鵝頸橋的"打小人"盛況就想起驚蟄。驚蟄是中國曆法裏的二十四節氣,相傳是入冬潛伏的動物和昆蟲驚醒的日子。對聞蟲色變的都市人,似乎不是一個受歡迎的日子,尤其是身懷大懶蟲的我。然而據說發明直昇機的人,是因為觀察蜻蜓飛行時受到啟發。看來認識一下昆蟲也不是一件太壞的事。 《尋蟲記──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 內容簡介 前香港漁農處處長李熙瑜透過作者和孫兒一起探索生物世界,帶出活在城市中的兒童對生態的好奇和探索,提升他們對環境的敏感度,促進親子關係。 此外,作者亦以個人體驗出發,透過少時的田園生活及工作的難忘經驗帶領讀者走入奇妙的生物世界,輔以珍貴的圖片,發掘城市森林中的生物奧祕。 本書特點: ◎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經歷出發,有條理地描述作者與孫兒互動的過程,例如如何引導兒童認識生物,啟發及發掘對生物的興趣,暗示自然教育對兒童的重要性等。 ◎ 此書包含近年作者與孫兒互動的經驗,就一些艱深的生物名稱會加設讀音,以方便家長教小朋友認識不同的生物及昆蟲。 ◎ 內容講述作者的童年及工作經歷,帶出香港自50年代起的自然生態變化,以及現今環境的有趣之處,讀起來有連貫性及有較強投入感。 ◎ 本書加入相關圖片具體地展示生物特徵,提高閱讀時的直覺感受。設有附錄介紹在野外觀察生物時的注意事項及在香港觀察生物的好去處,讓讀者可以實際體驗及觀察。 作者簡介: 李熙瑜,全職“動物人”,自少時與生物結下不解緣,寓興趣於工作,成為香港著名生物學家,曾任漁農處處長、郊野公園管理局局長、香港大學嘉道理農業研究所的名譽研究員及駐外所長暨榮譽教授。退休後的李博士致力參與發展本港生態環境,現任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董事、漁農業科技促進協會創會主席、香港有機農業及生態研究協會主席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理事。參與著作有《香港農作昆蟲名錄》。 李博士平日善用空餘時間來研究及拍攝一些特別的生物,喜與他人分享觀察生物心得,並與兩名孫兒齊齊以“捉蟲”為樂。 作者 李熙瑜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764738 分類 自然科學 > 生物 > 昆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