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雲南菜」標籤的文章

雲南人家

雖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如果無法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也不失為一種開闊視野的好方法。早前看過一本有關雲南飲食的書,才知道米線和餌絲都是雲南人的重要主糧。如欲一嘗米線的滋味,在香港幾乎毫無難度,其廣範性甚至伸延至一些茶餐廳,但說到餌絲、餌塊,縱使是掛著雲南菜招牌的米線店也不容易找得著。 若干年前,我曾到訪過一間位於觀塘的雲南菜小館,那時的我,就是想見識這種名叫餌絲的雲南食品,誰知他們竟說餌絲缺貨,而且更不知何時才有供應,逼於無奈只好改吃米線。自此之後,每當經過一些掛著雲南菜的小店,我就會看他們有沒有餌絲的供應,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望後,終於給我在新蒲崗找到這間雲南人家了。 一般在香港的米線店,大多如車仔麵般,無論是酸辣、麻辣,併配的都是些腸仔、雞翼之類,少有異地風味的配料。然而這裏除了剛才說過的百搭麵外,還有豆花米線、酸辣肥腸、昆明燜肉、滇味麻辣雞……等獨特風味,而我點的是傣家酸筍雞餌絲,因為早前看過的那本有關雲南的飲食書,作者正是個傣族姑娘,而在書中亦有提及這道傣族酸筍雞。 雲南人處理竹筍有自已一套的方法,他們喜歡將竹筍發酵成酸筍,在那點輕度腐敗的味道下,想不到更能展現筍香的迷人之處,對於能夠接受竹筍的人來說,這可是個令人驚嘆的味覺體驗。至於湯底則呈現鮮活豐厚的滋味,加上個香辣調醬,將香、鮮、酸、辣,複合成一種令人欲罷不能的味道,雞絲的分量雖然不多,但無阻這種滋味的漓漫。 在食味和口感上,餌絲和米線有點相似,微觀而言,餌絲微微流露著米的香味,質感上亦稍微多點嚼勁,相對於米線的中性可愛,格調上是有點分別的。無論如何,兩者都屬於米製品,浸泡在這個鮮活醒胃的湯底下,不單能增加咀嚼的樂趣,還恰到好處地帶出一份口味上的協調,妙哉! 我把這碗雲南餌絲吃個碗低朝天後,才發現菜單的小食類目中竟有酥炸蜂蛹和什蟲的供應,既挑戰食客膽量之餘亦讓人感受到這小小店子內那濃郁的雲南風情。

雲南風味

一般而言,我的手提電腦是用來處理圖片和整合檔案,而平板電腦則是輸入和編輯文字。接連壞了兩部寫網誌的主要工具,對於未能隨時拿出一萬幾千來添置新器材的我來說,無疑如斷了雙臂般! 無可奈何下只好以平靜的心情,等待器材完成妥善的維修。因為其中一個維修地點是位於觀塘,所以當維修事務處理完後,便獨自走上崇仁街找尋一間名叫雲南風味的餐館。 特意來到這間雲南餐館,因為這裏有種名叫餌絲的雲南食品。根據資料,餌絲有點像年糕也有點像米線,形態上呈長條方形,口感也沒米線的滑順。可惜當天的餌絲因為斷貨,所以未能親嚐!我在有點失望之下,轉叫了羊肉米缐。可幸這裏還有些有趣的特色小吃,我在其中便點了一道水煎羊乳餅和田七花茶。 先來的是田七花茶,從肉眼觀察,杯中只有一小朵應該是田七花的東西在飄浮著,而味道青澀微苦,絕對談不上可口。但據說這東西有降血壓之效,然而在味道和健康之間,我經常選擇前者。 接著是羊肉米線的出場,循例先試口湯,湯底的口味尚算適口,但沒之前吃過的黑羊湯醇和。至於羊肉方面,有點像廣式羊腩煲的風味,味道濃郁惹味。而當中的幾片蘿蔔,更吸盡當中的味道,尤為過癮。 最後來的是水煎羊乳餅,所謂的羊乳餅即是羊奶芝士,這裏切得細薄,口感帶點粉質,奶香從嘴嚼的過程中滲透出來,令人回味,加上面頭撒上的胡椒碎,在香味上顯得更具層次,有趣之餘亦見精緻,甚具雲南風味,是道值得一嘗的小吃。 此店雖小,但具雲南色彩的食品也不少,尤以雲南的菌類,他們也有好幾款,而且收費相宜。只是當中的供應存在一點不確定性,就好像今次特意前來吃餌絲卻撲個空般,應多加注意。

雲南阿老表黑羊湯鍋米線

不知由何時開始,香港愈來愈多雲南風味的米線店,而雲南最著名的過橋米線,早前已經在雲軒居嘗過,今次竟然聽聞有個老外在觀塘也賣起雲南米線來,實覺有趣,於是特意前來一嘗。 老外並不是雲南人,他唯一與雲南的淵緣是他的太太,他太太是地道雲南人,據說兩人的感情路都有點崎嶇,當兩顆破碎的心在平行的時空相遇時,彷彿就注定了他們一同經營食肆的命運。 這間名叫雲南阿老表黑羊湯鍋米線的店子,位於觀塘廣場地下的一角,位置是有點隱蔽,但似乎阻不了他的名聲。女店主為了展現家鄉的風味,選用了雲南的努比亞黑山羊,據說這種山羊的肉質很美,是雲南的有名產物。米線店沒有華麗的装潢,但算是整齊清潔,而門口則站著個老外店主作收銀,頗感有趣。  這裏的羊肉湯米線有大小之分,而且羊肉還有帶皮和不帶皮的。我特意來吃山羊米線,當然要帶皮的,而份量則選了個小的。   羊肉米線雖然是小的,但份量絕不「迷你」,對我來說是剛好。循例先試口湯,醇和適口的味道和雲軒居的過橋米線在風格上有點相似,只是雞的鮮味被羊的鮮味代替吧了。至於帶皮的羊肉在口感上頗有層次,而屬於羊的味道也主要由這些羊肉片帶出,只是羊肉的份量比想像中少。米線、湯、羊肉,三者也見融和協調。  綜合來說,羊肉湯米線雖然表現勻稱,但未見突出,然而在香港要吃羊肉湯麵,也不見得容易,看在這頭雲南黑山羊的份上,一試也屬無妨。

雲軒居

直至今天我仍然覺得智能電話的成功不單是其功能的卓越,它更是一種能將個人化濃縮集結的產物。所以我傾向相信谷歌的智能眼鏡會比蘋果的智能電視成功。 對這種個人化的渴求,在人類社會中可謂俯拾皆是,甚至連著重分享的中華飲食也不例外。從前若想吃雲南汽窩雞,想必先邀請三五知己,才能圍桌分享。想不到今天已經出現了個人版的氣窩雞了,而且更不需到大型酒家。這間位於土瓜灣的雲軒居,正有一道迷你汽窩雞。 我從來未吃過汽窩雞,當知道這道雲南名菜可容我獨自品嚐時,我便嘗試抽時間到土瓜灣走一轉。 我來到他們店子是週末的午後,細小簡撲的店子流露出點點地道與草根的感覺。店子以雲南菜為主,而我正瞄準著他們的迷你汽窩雞。然而店內的主打似乎傾向於米線,而非汽窩雞,當中那知名的雲南過橋米線更圖文並戊地貼在當眼處。 當我剛從牆壁中的餐單找到隱在裏頭的汽窩雞時,店員已經忙著向我推介他們的過橋米線,心想既然來到雲南菜館,只嘗一道汽窩雞似乎有點可惜,於是一道雲南過橋米線便加入了我的餐單內。   所謂的過橋米線,某程度是保溫壺的古代版,單以覆蓋湯面的雞油來為熱湯保持高溫的這一點來說,已完全體現出中華民族的飲食智慧。時至今日,雞湯已經不需要以雞油來保溫,但在食前才把副料放在熱湯中燙熱的這道手續,這裏仍是保持著。所以這道米線上桌時,會將米線、部份配料和熱湯分別擺上,可惜我未及拿出相機,店員已經將三者混合起來,所以我只能照出已經混合了的過橋米線。然而這碗過橋米線的配料陣容也不弱,分別有腩肉片、火腿、豬肝、腐皮、金菇、鵪鶉蛋、雞絲、芽菜和韮菜。但整道米線的靈魂卻在那碗熱雞湯中,雞湯濃而不濁,醇和滋味,對各種食材都能夠作出良好的包容,簡單而美味,令人欣賞。 雖然過橋米線的份量不輕,可幸汽窩雞是迷你版,勉強還可消受。汽窩雞歷史悠久,最早起源於雲南楊林,當地原用名貴葯材冬蟲草煨子雞,名叫楊林雞。至清末期間,陶工創造了烹飪用的汽窩,用這種汽窩烹雞,成熟快,香味不易走失,能保持原汁原味,鮮味甚佳,所以汽窩雞便取代了楊林雞。   一般來說,雲南汽窩雞除了嫩雞外,都會配以三七、蟲草、天麻……等中藥材。雖然這裏沒有這般高品位的藥材,但單看窩內的陣容也有桂元、紅棗、蟲草花、杞子和黑木耳,而味道上還有點北芪的調子,大有補氣血之效。然而屬於燉雞的味道就有點單薄,相比起那碗屬於過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