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山東菜」標籤的文章

京香餃

那天到西營盤工作,由第一街走到第三街,經過的地方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改變,環境和店舖隨著地鐵的接通而持續氧化,和我在數月前來過的狀況相比,雖然算不上翻天覆地,但可以清楚看見箭咀指向改變的未來。 辦完事後在這一帶蹓躂,沿著路往水街的方向走去,有點漫無目的也有點期待前面的未知數,當走到皇后大道西的轉角位時,當真給我發現了有趣的東西,一個熟悉的名字正掛在我舉頭看到的地方。 這間名叫京香餃的店子不是已經在若干年前結業了嗎?為了確認其真身,我在他們店前駐足細看。不消一會,一位中年婦人便推門出來招客,我隨即向其詢問,這是否曾位於堅道的京香餃?老板娘殷切地承認,並說只開業了兩個月左右。 曾幾何時,京香餃因蔡瀾的緣故而受人注視,撲素的小店頓時多了幾分知名度,可惜這點點知名度換不來什麽安定的前路,幾經波折後還是從堅道引退了。多年過去,原以為無緣再會,想不到他們又悄悄地在西營盤出現。 突然而來的久別重逢,雀躍的心情隱於言表,心裏只想來一客餃子,於是隨老板娘的引領走進內堂。店面大小適中,雖來見客滿,但仍需要搭檯。 循例看看餐牌後,便點了個羊肉餃子和酸辣湯。誰知滿心歡喜的我,發現同桌竟沒有人吃餃子,原來這裏的午市會推出較經濟的飯餐,而身穿校服的學生更有某程度的優惠。 未幾一客十隻的羊肉餃子便端到我的面前。這裏的餃子大小適中,一口一隻是沒問題的,但沒興興餃子館的輕鬆。雖然如此,但我其實不介意餃子的大細,反而介意餃子皮的厚薄,所以新派的薄皮餃子並不是我杯茶。而這裏的餃子,無論大小還是外形都和從前一樣充滿傳統風味。一口咬下去,非由皮凍做成的肉汁便從餃子內濺出來,在這動態的場境下,樸實的羊肉內餡在香料的適當協調下釋放出柔和的風味,配合厚度適中的餃子皮,演繹出美妙的平衡。 酸辣湯和餃子接近同步上桌,吃過幾口餃子後,不忘喝一口酸辣湯,味道輕酸微辣,滋味淳和。蛋丶筍丶豆干丶木耳……等材料切成均一的細絲填滿了這碗湯,令每口都充滿著扎實的咀嚼感。 輾轉蹉跎,難得味道依舊,心中倍感滿足。雖然餃子和酸辣湯都不是什麽矜貴的料理,但由相逢所帶來的觸動,還有那不被年月磨洗的味道,讓過去和現在濃縮於咀嚼之間,感歎出一份迴盪不息的滋味。

興興餃子館

這陣子忽然愛上了乘搭由九龍城開往北角的渡輪,如此優悠的交通工具在香港可謂彌足珍貴,所以只要稍有機會,我都會借故地以渡輪返港,有時甚至耗費腳程也在所不惜,例如由紅磡經過土瓜灣再到九龍城碼頭。 老實說,無論是紅磡丶土瓜灣還是九龍城,都是很好逛的地方。由於開發度不高,每每保留著獨有的社區氣息,人走在裏頭不難發現當中的趣味,那天我就在隆德街與浙江街之間發現了這間有趣的小店。 這間名叫興興餃子館的小店位處內街,附近的多是車房或工業物料之類的店舖,人流欠奉,加上店面細小,縱使門面亮眼也很容易忽略,如果不是看見附近店舖的熟客正交還食具,或者那個下午我就不會吃上餃子了。 店子雖然小,但菜式卻頗有北方風味,主要以餃子丶麵條和涼伴菜三類來作基本。既然是餃子館,當然要吃餃子,然而多種不同的口味不禁令我有點躊躇。幸好店主是個健談漂亮的山東大姐,在她的建議下,我選了芹菜蓮藕鮮肉水餃和酸菜鮮肉水餃作雙併。然而剩吃水餃似乎有點乏味,本想多點個大拉皮伴食,誰知大姐說拉皮缺貨,建議我吃熗伴土豆絲,碰巧土豆絲也是我心水之一,得大姐推介就恭敬不如從命。 先來的是一客十隻的餃子,在雙併的情況下就是每款五隻,然而餃子外表相約,只能放到嘴裏才感受到它屬於哪種內餡。兩種口味中,酸菜鮮肉水餃比較有趣,酸菜的味道沒想像的凌厲,溫和又非含糊的味道和肉餡協調融和,滋味盎然。其實芹菜蓮藕餃也不錯,芹菜的香味或多或少地讓肉餡少了幾分庸俗,只不過吃掉五隻餃子後仍然嚐不清當中的蓮藕滋味,這一點確是令人有點失落。 忙著吃餃子的我,沒意會到不時與我攀談的大姐原來在揣摩我口味的意圖,所以這道熗伴土豆絲的味道顯然被順化了。雖然如此,當中的調味仍然令人舒服,在那香丶鮮丶微辣當中,香菜和香料的韻味最為我在意,加上薯絲那爽口質感,感覺如吃伴麵般,如果大姐不是刻意遷就我的口味,那味兒可能會更過癮。 餃子和豆漿彷彿脫不了關係,大姐還說這豆漿是自家製的,裏頭添加了花生的。心想加了花生的豆漿是哪個味兒,隨即喝上一口。老實說,花生的香味並不突出,但和豆漿混和後卻讓味道結實和圓潤起來,效果有點微妙卻令人欣賞。 橫街窄巷的家常味是可遇不可求,而屬於小店的獨特風情更是難能可貴,一口餃子,一邊和店家閒聊,加上在口腔回蕩的美味,彷彿感受到那份回家的溫暖。

好客山東

若干年前,曾在西環遇過一間名叫好客山東的食店,時至今日,店舖早已幾度易手,然而卻給我在上環畢街碰到間同名同姓的,我沒考究他倆是否有著血緣關係,但很久沒吃山東風味菜的我,便給她吸引過去了。 要數算上次吃山東菜,應該是龍鳳餃子店的蕃茄蛋打鹵麵,今天再遇山東館子,便決定看看山東鹵麵在不同的師夫手中會否有著不同的面貌。於是我放棄了吃餃子,改點了一個山東鹵麵和一杯豆漿。 或者因為是週末的午後,店內比較清閒,簡潔兼以實用為主的裝潢,還有店員互相以方言對談的情境,都和西環的記憶頗脗合。山東燒雞、鹵麵、包點和餃子都有供應,而且款式頗多的同時,收費也見合理。 單以視覺而論,這裏的鹵麵比之前的顯然精彩多了。再喝口湯,連味覺也為之改觀,口味上雖仍以醬油作基調,但屬於肉類的鮮味在當中運行著,既圓潤了口味也豐富了味道,而配合著麵條也有良好的呼應,只是麵條的嚼勁不強,口味也傾向樸素。然而配料陣容令這碗麵生色不少,木耳、肉片、番茄和蛋花;木耳的質感,肉片的鮮味,番茄的清新,雖然蛋花的裝飾用意比食味用意高,但這一切和湯汁、麵條,併合出豐富與調和的滋味。最令人驚喜的是當中的香菜,點點的香味就令這純樸而味美的鹵麵精彩起來,著實令人欣賞。 吃過熱騰騰的麵條,再喝杯剛從冰櫃裏倒出來的豆漿,可謂一樂也。 寫了這麼多年飲食文章,又一再証明我的飲食體驗實在膚淺,原來山東打鹵麵是如此味美的,一洗上次那碗番茄蛋打鹵麵的印象。除了學無止境外,看來吃也是無止境的,這樣我就有理由讓自己繼續吃下去了。